曹琦(左)、汤楫(右)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日新月异
曹琦(跃龙中学原校长、党支部书记)
1957年,组织决定从市委宣传部调派我至第四初中建立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兼任校长。工作2年后于1959年因工作需要(因当时五初中书记离职),派至天生港五中担任书记、校长职务。1962年组织安排,重新调回十四中工作。
四初中建立时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百废待兴,各方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四初中是新办的一所初级中学,学校基础薄弱,资金少,教学设施不足,办公用房、教工宿舍紧缺。师资人员大量来自通中、一中等学校的调配,青年教师不多。同时四初中地处马家河棚户区,家家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不重视,所以生源也较差。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小学毕业生,都往通中、市一中跑,因此,对办好学校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做了以下的努力。
第一,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都在各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教务处、团支部、总务处、校医、后勤处负责人都是党员。总的来说,党员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群众打成一片。为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起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书记、校长、教导主任兼课听课,参加一线教学活动,掌握了第一手情况。
第二,搞好领导班子团结。每周一次碰头会,交流情况,分析、研究、解决各方面出现的问题。总的来说,领导班子是团结一致的,对开展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尊重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因为我们校是新建校,师资大量来自名校的支持、调配。他们中不少人由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不受重用甚至遭受排挤,但自身确实有着较强的工作经验和特殊的才能,也安排他们担任学科组长、班主任工作。
其次,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增添了一批青年教师作为新生力量,在发挥重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同时,也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在青年教师中的共青团员和政治上要求进步的教师中组成一支骨干力量,安排担任学科组长、班主任,充实加强了教学和班务工作力量。
再次,组织教学班务工作成绩显著的老师、班主任开展经验交流,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贯彻教育方针、培养输送合格毕业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另外,支持有专长的教师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当时腾出乒乓球室作为美术活动室。经美术教师冯则义精心培养的一批学生中出了不少知名画家,如徐累、姜作松、陈斌、李砾等。在体育方面,培养对羽毛球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华侨教师陈铮汉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培训出了第一届全运会羽毛球冠军——吴剑秋。
当时的四初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进步的人才。当时的初二在校生徐有泉同学因勇救落水儿童而壮烈牺牲,受到全国性的表彰,获得了“全国英雄”的称号。毕业于四初中的学生李玉泉,后来进入航海仪表厂工作,各方面表现优异,光荣地成为了全国第九届人大代表,当时的南通市只有2个代表。
我于1982年离开工作岗位,至今已40余年,回顾过去的工作,我深深体会到,要真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要依靠团结全体教师的力量,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热爱教育事业。退休后,我欣喜地看到了跃龙中学通过几代领导班子的努力,在校园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成果上的飞跃性发展。我为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而欢欣鼓舞,也为初办时的艰苦岁月而感慨万千,更为未来跃龙中学的继续腾飞而送上真挚的祝福!
我与跃龙的深情厚谊
汤楫(跃龙中学原教导主任)
南通市第四初级中学建校于1955年初,1955年9月开学上课。开学时全部为初中,共十五个班级。文化大革命后期复课,增设高中部,改名为南通市第十四中学。改革开放后更名为南通市跃龙中学。
学校开学初共有15个班级,其中初一8个班级,初二5个班级,初三2个班级。这15个班级中只有初一8个班级是本校暑期新招的学生,另外初二5个班级是由当时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即现在的南通市第三中学调拨的,初三2个班级是由当时的南通市第一中学和南通市第二初级中学各调拨了1个班。这样,学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初级中学。
由于9月份开学时学校教学大楼尚未完工,教育局安排借用南通市第一中学教室上课。9月份大楼完工,国庆节以后,搬至新校舍上课。当时学校仅有教学楼一幢,是2层苏式建筑,每层8个教室,共16个教室。其中一个用于全校教师办公,一个用于物理仪器室,其中一个教室隔成2间,一间用于女教师宿舍,一间用于保健室。学校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和音乐教室,为不影响教学,只能将教工食堂兼作音乐教室,远离教学大楼,化学教学所需的化学药品和仪器安排在一个房间中,原打算将与化学药品仪器室相邻的教室用作实验室,但因教室太少,只能作上课教室用,因此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理化教学的实验只能是教师演示,学生无法开展实验,生物教学没有任何标本,只有少数挂图。办公条件相当简陋。
由于班级多,教室少,学校采用了特殊的办法。初二、初三7个班,采取全日上课,新招的初一8个班级采用二部制教学,有的班级上午上课,有的是下午上课,这种灵活机动、因地制宜的方式当时得到了全省的表扬。学校教学秩序稳定以后,在教育局的关心下,第二年又开展基建工作,在教学楼两侧,各建了一排平房,共6个教室,先后又将教学大楼内的女教师宿舍和保健室迁出。这样,保证了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固定教室全日制上课。
学校第一任校长是市一中调来的陆伯生同志,教务处主任是蒋崇明同志,总务处主任是徐念志同志,团支部书记是通中高三毕业的陈坤荣同志。
当时因学校党员只有陆伯生、蒋崇明、陈坤荣和炊事员张锦文四人,所以没有成立党支部,只建立了党小组,隶属于市一中党支部。1956年樊祥华同志由实验小学调来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1956年陈坤荣同志调去上学,之后吴涛同志、曹琦同志调来学校工作,学校成立了团支部、党支部,由曹琦任党支部书记,吴俊担任团支部书记。
我从1955年跃龙中学建校之初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前后有20多年的时间,经历了跃龙中学建校之初的艰苦岁月,也见证了跃龙中学的发展壮大。作为一个退休的老教导主任,每当听到社会上对跃龙中学严谨治学的校风称赞有加之时,学校的老师们在各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的捷报传来之时,每年的初三毕业班在中考中取得骄人战绩之时,我都尤为地感到欣喜与安慰!我衷心祝愿跃龙中学在年轻有为的新一代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如水中蛟龙,乘风破浪,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END-
编辑 | 朱茜茜
审核 | 沈明明